Saturday, April 7, 2018

我瑜珈老師Swami Ashwini Prajna(二)
入世的“無”的境界
道、釋、瑜珈等修行,均有陰陽,動靜,最終目標朝”無“的境界走。一般人從外形(動)練起,然後朝內(靜)修行,因人而異,亦有合適一開始就從靜。而”無”又有出世的無和入世的無,視個人因緣而定,不用強求。
印度僧人老師的門派是印度教的Jainism,在台灣稱為耆那教,他們有三項教義:
@@非暴力,non-violent,印度國父甘地受其影響甚深
@@多元性真理,many sided reality,對於真理,一般言語有難詮釋清楚,因真理有多元性,從耆那教亦遵重其他宗教可知。
@@不依附,detach,包括對金錢、情、人物、居所
針對不依附這點,來討論印度瑜珈老師的平曰行動
@@不依附金錢,在印度廟寺或社區教瑜珈、和幫印度移民解決問題,收費隨喜
@@不依附居所,每一、二週,隨著印度社會的要求,遷移住所,所住的地方都是很簡樸一、二星級的旅舘
@@不依附人,對於他家人只有遠端精神上的支持
現代的人,要作到上述三者的其中之一,都很困難,更何況是三者都不依附。他這樣的行為是就是入世的“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