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9, 2015

養生的頻率振盪原則

中央研究院士王唯工博士,在其"氣的樂章"書中,提出中醫經絡和血壓的振盪理論,有很突破性的詮釋。動物的經脈各有不同的振動頻率,人為最高等的哺乳類,故其經絡數量最多。低等動物則有較少的經絡。另外,他又提出心臟的膨脹與壓縮差的力量,是不足夠把血液送到四肢末端的微血管,必須靠心臟與器官、肌肉的共振,才完成血液的循環。又中醫的脈診,亦偵測病患的脈動頻率和強弱。由於可知震盪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頻率震盪最主要的目的是有力的新陳代謝能夠達到身體內部平衡和協調的新狀態,增進身體健康。一般人呼吸的頻率在每秒12~16次,心跳在每秒50~70次。但在養生練功中,無論其動作、姿勢、呼吸等,無非是讓呼吸和心跳的頻率,在安全的範圍內昇高或降低的震盪。例如說,譲心提高至每秒120次,或降低至每秒40次。心跳是不隨意肌,一般人較難控制心跳在一定範圍內。呼吸在練功時,也是類似一樣的高低震盪,快呼吸可以高達每秒2次,每分鐘120次,慢呼吸則低到每分鐘1~2次。但呼吸的控制是屬於隨意肌和不隨意肌,兩者都適用,一般人可以控制呼吸的頻率,也可以不用控制它。換句話說,練氣功是有意識的調整呼吸,平時是無意識的呼吸。

在瞭解練功時,各生理指數起伏的重要性後,要如何練功時,控制這些起伏震盪,才対身體最有幫助呢?有兩種方式如下,
一,從開始,慢慢提高生理指數,如心跳,譲其達最高峰後,然後慢慢讓其下降到結束,只有一次的大循環。以三十分鐘的練習為例,在十五分鐘達到最激烈,慢慢放緩動作,一共只有一次高低起伏的循環。
二,從開始到結束,共有數次高低、快慢的起伏循環。以三十分鐘的練習,第五十五二十五鐘最激烈,第十二十三十分鐘最緩和,共有三次髙低起伏的循環

美國瑜珈大師美爾、羅賓大師主張一堂好的瑜珈課,需有幾次輪流的加速和滅緩的動作組合,也就是交換的刺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這樣自主神經才能徹底的運作。另外印度雪莉、特列斯的呼吸生理研究中,亦指出兩種實驗,一種是單純的平靜呼吸練習,一種是平靜呼吸與強烈呼吸交錯的練習,結果是交錯的練習,較單純的平靜練習,在各方面的數據結果都較為優良:氧氣消耗量的前後變化丶每分呼吸次數的前後變化、呼吸量的前後變化。從上述的論述和實驗結果,第二種方式,變化率大,效果較佳。也就是在一次的練功時段中,儘量維持有數次的高低震盪的循環鍛鍊,而不是只維持單一次的長時段的高低循環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