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7, 2018

快呼吸、慢呼吸,那一種可令人頭腦較清晰?
一般人的呼吸約每分鐘16次左右,12~20次之間都算是正常。又對快呼吸的印象是跑完步後,氣喘如牛,呼吸頻率特別快,對慢呼吸則聯想到冥想,呼吸頻率放慢。本文討論的快呼吸,和慢呼吸,都是有意識的控制呼吸頻率,快呼吸和激烈運動後的呼吸增快不一樣。慢呼吸則和冥想時,呼吸放慢類似。快呼吸的頻率每分鐘60次左右,初學者可降低頻率至每分鐘30次左右,慢呼吸則每分鐘6次左右。但到底那種呼吸,對頭腦清晰較有幫忙呢?
印度學者針對快呼吸與慢呼吸,兩者與腦部認知功能/聲視覺反應時的比較研究[1],實驗步驟和結果如下:
@@84位,18~25歳的健康年青人,分三組:快呼吸、慢呼吸、控制,各組28位。
@@快呼吸組,三種快呼吸方法,下腹快呼吸(Kapalabhati)、上胸呼吸(Bhastrika),開口吐舌快呼吸(Kukkriya, 類似熱天,犬開口伸舌呼吸),三種各1分鐘,間隔休息1分鐘,1次循環6分鐘,4次循環共24分鐘。三種快呼吸頻率維持在每分鐘60次。
@@慢呼吸組,三種慢呼吸方法,交換鼻孔呼吸(Nadishodhana)、吸閉囗/吐開口發出啊聲(Pranava and)、吸(6秒)閉(3秒)吐(6秒)( Savitri),三種各2分鐘,間隔休息1分鐘,1次循環9分鐘,3次循環共27分鐘。三種慢呼吸的頻率維持在每分鐘4~6次。
@@為期12週的練習
三組均在練習前和練習後,都有認知測試,和聲、視覺反應時間測試,結果如下:
@@快/慢呼吸兩組在聲、視覺反應時間測試上均較控制組佳,而認知測試7小項中,其中6小項,快/慢呼吸兩組均較控制組佳。
@@只有快、慢呼吸兩組的測試資料比較,快呼吸在聲、視覺反應時間的縮短上,較慢呼吸顯著。
總結
此實驗結果,符合下腹快速呼吸法的印設竼文名稱Kapalabhati,前額Kapala清浄bhati法,可見印度古代聖哲,鍛鍊下腹快呼吸後,一定有頭腦較清晰的感覺,才會把此呼吸法稱為前額清浄法[2]。雖然古代沒有現代的儀器,可以測試腦部認知和聲視反應時間。
快呼吸可讓人腦部清晰,究其原因,
一,快呼吸中的下腹法和上胸二法,詳細請參考筆者另文[3],鼻孔快速吸氣吐氣,鼻腔管道較口腔較榨小,較彎曲,大量或快速氣體進出時,鼻腔氣壓變化大,也就是造成肺壓變化大,而紅血球溶入血液的量,因肺氣壓大而變大。
二,且鼻腔經過前額下方,可造腦前額內的震盪。
三,下腹快呼吸,可引起脊椎至腦部龍骨水的流動,又龍骨水是腦部重要排廢物的管道,詳細可參考筆者過去撰寫的相關的文章 [4]。
又筆者嘗試尋找中國的氣功的快呼吸方法,要以鼻吸、鼻呼為主,但至今沒有結果,若有讀者知道者,懇請告知。
參考文獻
[1], Sharma VK,Subramanian SK, Bhavanani AB, Madanmohan, Sahai A, Thangavel D, Effect of fast and slow pranayama practice o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ealthy volunteers, J Clin Diagn Res. 2014 Jan;8(1):10-3

秘魯古代印加人的智慧,開腦手術

2018年5月初,在秘魯旅遊十來天,其中古代印加文化的建築和開腦術,最吸引人注目。在中醫盛行的中國古代,但有跡可尋的腦部手術遺跡和文獻並不多,而與中國殷商差不多同時的南美州印加遺址,卻留下不少開腦的遺跡。

2016年6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訪問美國Tulane大學考古學教授 Verona,寫的一篇文章[1]。Verona和五位同事共同寫一本有関古代印加帝國的開腦術的書。另外參考一遍1958年的古代秘魯的醫學文獻[2],總括如下:

@Verona 研究的印加開腦的頭顱超過八百個,其數量超過其他古代,古代其他歐、亞、非三洲的開腦的總數
@估測成功率約百分之七十 
@執行開腦的原因,憶測是嚴重的腦部受傷
@從遺留的腦顱判斷,甚至有人執行5次的開腦手術
@用羊駝毛和棉花等軟組織,來止血和包紥用
@可能coca 作為麻醉和復原的藥物

目前的醫學開腦工具較古代的工具精密和先進,現代醫學並不需要研究古代印加開腦的工具,但在印加古代的醫療環境下,能麻醉、止血、手術感染率低,和高成功率,卻是值得現代人探討的議題。

參考文獻
[1],Amazing Things We’ve Learned From 800 Ancient Skull Surgeries
[2], Dalrymple-Champneys, D., Bt., C.B., M.A., D.M., F.R.C.P., Se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Preventive and Curative Medicine in Ancient Peru, 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Vol. 51, 385, Feb. 5, 1958

Friday, May 18, 2018

在高山缺氧處,練習瑜珈呼吸的體驗
平常練習瑜珈強呼吸,和腹部慢呼吸,對高海拔的適應力較強

2018年5月4日至5月15曰至秘魯旅遊,主要有兩處聞名世界遺產的勝地:Machu Picchu和Nazca,其中Machu Picchu是南美州的16世紀印加帝國(佔地2百萬平方公里,橫跨南美6個國家)的行宮,海抜2430公尺(圖左),Nazca Line 則是古秘魯人,在西元前500年前留下約500平方公里內(50公里x10公里),留下近百個600平方千公尺(300公尺x200公尺)的動物和人的圖形(圖右)。
平地空氣中的氧氣約有21%,但隨著海拔的高度,氧氣愈來愈少,海拔3000公尺氧氣濃度是14.91%, 海拔5000公尺氧氣濃度只剩11.55%。故平常人,若短時間內,由平地移至高海拔地,由於氧氣稀薄,易患高山症,亦就是體內缺氧,會有頭痛、心悸等症狀。
十二日的旅遊期間,路過秘魯西南部的高山,從海拔二千三百公尺到四千九百公尺的高地和城市,共有八天。
2300公尺 Arequipa 市,停留二曰
3600公尺 Chivay市,路過
3400公尺 Colca valley國家公園,路過
4950公尺 Patapampa 高山,路過
4100 公尺Lagunilla 平原,路過
3800 公尺 Puno 市,停留二曰
3400 公尺 Cuzco市,停留四曰
旅遊間,儘量維持每日練習瑜珈的習慣,下列為在高山練習瑜珈呼吸法的新體驗:
@@在2300公尺的Arequipa市早上練瑜珈,和在平地練習瑜珈沒有區別
@@在3400公尺 Colca valley國家公園,爬險坡約20公尺後,心跳特別快,隨著練習下腹強呼吸數十次後,則恢復正常。
@@在3400公尺的Cusco市附近的歷史遺跡,爬約35公尺,35度的險坡,爬坡前先作約一分鐘的下腹強呼吸,爬坡時繼續作下腹強呼吸,無中斷的爬完坡後,心跳並不急促,約半分鐘後,一切恢復正常。
@@經過4950公尺 Patapampa 高山和4100 公尺Lagunilla 平原時,覺得頭有輕微的暈旋,但在車上保持下腹慢呼吸,則慢慢恢復。
@@早上在3800 公尺 Puno 市和3400公尺Cusco市的旅館練習瑜珈,橫隔膜閉氣呼吸,較平地作此法時,閉氣時間較短,約45次左右,平常在平地随時都可超過60次以上。可見在高海拔處,體內的氧氣濃度較低,閉氣時間較短。
總論
@@相較其他遊客,旅遊期間幾乎沒有高山症的徵候,究其原因,平曰練習瑜珈的三個強呼法[1],體內的氧氣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高低起伏大,参考文獻[2]説明的很清楚,因此對於高海拔的低氧適應能力較強。
@@在高海拔缺氧環境下,短時間激烈運動引起的心跳加速,可由下腹強呼來補充體內的缺氧[2]。
@@平日練習腹部慢呼吸,可以降低整個身體的新陳代謝,又可增加腦部的血液流量,在高海拔的環境下,較易調整適應[3]。

Saturday, April 7, 2018

氣功、瑜珈、太極拳與脊椎的関係
健康的身體依賴脊椎的放鬆、微向上
人是站立的哺乳類動物,其脊椎受地心引力的壓迫較大,又脊椎是人體能量的傳輸管道,因此平常脊椎的姿勢影響身體健康甚鉅,所以許多的養生功法特別注重脊椎的練習,而這些不同功法中有何相似之處呢? 本文以圖形和影片來解釋各種功法與脊椎、人體健康的関係。
脊椎鬆直往上拉直的要領如下:
@@無極氣功站椿:三點一直線(雙湧泉穴連線中點,會隂,百會),微收小腹,上半身往上,收下額,圖C示範[1]:澳門無極椿何啓新會長,站椿時,脊椎向上挺直鬆開。
@@太極拳:虛靈頂勁,沈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胯,尾閭中正(收尾閭),影片示範[2]:師祖爺王廷年,推手過程中,保持脊椎中正。任何時刻,放鬆直上的姿式。
@@瑜珈:山式,耳、尾閭、雙腳掌連線的中心,圖D示範[3]:美國最大瑜珈培訓中心Kripula Center的主任Yoganand Michael Carroll,在其呼吸與療癒著作的坐姿,放鬆向上挺直。
為什麼脊椎要有放鬆,微往上的的力量?
圖A三個紅色圓圈代表人體脊椎曲度最大的部位,而彎腰、駝背則是健康的兩大致命傷,剛好就是這三個脊椎部位受到不良的擠壓,駝背者一般影響心、肺、腦等血液循環,無論年輕人或老年人駝背,心肺功能一定不好,且常有肩頸部的毛病,而彎腰者影響下半身,血液循環不良,消化不良、腰痛則是常見的現象。圖B的上兩段脊椎是正常的,下兩段脊椎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原因是平曰的脊椎姿勢不正確,脊椎間的間盤水份流失,可能造成脊椎內的神經受到壓迫,而引各種的病症。依據美國舊金山醫學院的物理治癒師、另類療法博士、瑜珈大師,Judith Lasater,在她的着作中[4],提出防止間盤水份流失的方法是讓脊椎往各方向的延展拉伸,而一般人醒的時候,是坐著和站的時間,一天約有三分之二,因此平時將脊椎保持鬆䊶微往上,將間盤往上延展拉伸則是最佳防止間盤水份流失的方法,也是就是保持您的脊椎有彈性的方法。
常常有養生功法的老師提到,練功要生活化,其用意就是將練習時的正確姿勢,能維持在站、坐、臥等曰常生活中,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而不是只有在練中的一、二個小時保持正確姿勢,盼大家自勉之。
還有能量的另類療癒法,常常強調療癒師要用能量去導引病患的氣,或打通病患的阻塞,卻常忽略了療癒師幫他人療癒時的自身姿勢,正確與否,應與引導能量達到最佳的效果息息相関的。


參考文獻
[1],澳門太極無極氣功養生協會影片,粵語發音,1·4G DVD, 私訊免費提供
[2],祖師爺王延年推手的影片

[3], A. G. Laframboise, Y. M. Carrol, Pranayama:A Path to Healing and Freedom, CreateSpace,2015
[4],J.H. Lasater, yogaboby: Anayomy,Kinesiology and Asana, Rodmell Press, 2009
我瑜珈老師Swami Ashwini Prajnaa(三)
增加身體柔軟度的瑜珈,特別合適中老年人
我曾經問過老師,您教的瑜珈和市面上的瑜珈有何不同,他的回答是我們瑜珈注重身體柔軟度的鍛練。
此派瑜珈動作簡單易學,練習開始和結束都是胯骨、丹田的的鍛練,可見此門派的瑜珈特別重視胯骨、丹田部分的鍛練,這正是瑜珈第一至第三輪的啓動,很少見到其他門派的動功,有起始、結束都是胯骨、田丹的鍛練。道家的任督通,密宗的中脈通,瑜珈的七輪脈通,無一沒有是依賴胯骨、丹田(第一~三氣輪)的能量。丹田的柔軟度(能量)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上年齡的人,特別是生育過的婦女,泌尿、生殖系統的毛病特別多,丹田部位虛弱,胯關節阻塞不通是其主因。
此印度教jainism教派約有二千五百年左右,其瑜珈應有數百年或千年的歷史,合適一般大眾練習,與坊間強調困難度的瑜珈大大不同,較著重於身體柔軟度的訓練,要求姿式的強度和呼吸的強度,都應循循漸近。特別是呼吸,一有不適則立刻停止,不要勉強。
此影片是2016年,老師在美國印度人社區教中老年人練習瑜珈,故大部分講印度話,老師解釋的要領大部分無法掌握。若有疑問,請多發問。
整體瑜珈動作次序:
歌頌,嗡3~7聲,收心
一,開始坐姿5個開胯的動作,
二,抬双腳,雙腳在空中開合、交叉
三,一連串大腿的動作,
四,坐式按摩頭部,下、中、丹田呼吸
五,起立,雙手疊掌上伸,側伸,單手側伸
六,桌式,勇士一式的腿;雙腿側開,左右壓
七,轉脊椎四式
八,躺姿,雙腿静止平抬,
九,單邊手腳同時提,雙邊手腳同提
十,單抱腳曲身,雙抱脚曲身,雙手脚踩腳踏車
十一,單腳大圈正反転;十字双手,曲腿,和身體反向左右扭轉
十二,攤屍
嗡3~7聲,悶著笑,開口笑。
一~四式都是胯骨,田丹的動作,五~七式是上半身和腿力的動作,八~十一式又是胯骨、田丹的動作。可見此門派的瑜珈特別重視胯骨、丹田部分的鍛練,是瑜珈第一至第三輪的啓動。最後趟下部份(八~十式),老師坐著,看學員動作,沒有老師的動作,鏡頭斷續拍攝學員的動作,比較不連貫。若有疑問,請多發問。
2018年3月14日,日本成田機場
我瑜珈老師Swami Ashwini Prajna(二)
入世的“無”的境界
道、釋、瑜珈等修行,均有陰陽,動靜,最終目標朝”無“的境界走。一般人從外形(動)練起,然後朝內(靜)修行,因人而異,亦有合適一開始就從靜。而”無”又有出世的無和入世的無,視個人因緣而定,不用強求。
印度僧人老師的門派是印度教的Jainism,在台灣稱為耆那教,他們有三項教義:
@@非暴力,non-violent,印度國父甘地受其影響甚深
@@多元性真理,many sided reality,對於真理,一般言語有難詮釋清楚,因真理有多元性,從耆那教亦遵重其他宗教可知。
@@不依附,detach,包括對金錢、情、人物、居所
針對不依附這點,來討論印度瑜珈老師的平曰行動
@@不依附金錢,在印度廟寺或社區教瑜珈、和幫印度移民解決問題,收費隨喜
@@不依附居所,每一、二週,隨著印度社會的要求,遷移住所,所住的地方都是很簡樸一、二星級的旅舘
@@不依附人,對於他家人只有遠端精神上的支持
現代的人,要作到上述三者的其中之一,都很困難,更何況是三者都不依附。他這樣的行為是就是入世的“無”。

我瑜珈老師簡介 Swami Ashwini Prajnaa
目前約五十歲,14歳入印度教Jain派的學校。畢業後,他在印度傳教時,赤腳走路數千公里;訪問過三十幾個國家包括台灣;教瑜珈完全免費,沒有傳教的意味。目前在全美國雲遊,教瑜珈和幫印度人解決心理上的問題。飲食住宿簡樸,几乎每週換一個城市,這種入世的修行,比在優美固定道場的修行,困難的多,值得尊敬。
圖片2是他橫膈膜向上向內吊的一種閉氣呼吸方法。腹部若能練到這種程度,大概胃腸消化的毛病也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