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7, 2017

 為何要練習閉氣? (四)

不能軍事秘密武器,冷戰前蘇聯間歇性低氧訓練;目前應用療癒上。

前言
解體前,蘇聯在缺氧訓練的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因冷戰時期,許多研究的方法和結果並沒有公布,不為外界所知。低氧訓練最初應用在軍事飛行員的訓練,後來應用到運動員的訓練上,蘇聯冷戰期間,其奧運成績的𠎀出是有目共睹的。最後低氧訓練被應用在療癒方面.直到2000年左右,有些相關的英譯文章出來[1],西方世界才慢慢地認識低氧訓練的功效。

蘇聯低氧訓練的環境
蘇聯缺氧訓練,用下列三種低氧環境:
一,密閉室,隨著訓練者的持續,氧氣消耗,故室的氧氣濃度越來越低
二,短時間,從平地移到高山,大氣壓降低,氧氣濃度也降低
三,提供10%氧氣的密閉室中,一般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大約21 %左右
蘇聯低氧訓練時間持續在3~90分鐘之間,視任務而定

現代低氧醫療的應用
近年來,有許多低氧醫療的研究,效果都不錯[2],其治療機制如下:
一,高血壓低氧訓練時,動脈血管因氧氣濃度低好擴張,增進血液流量
二,肥胖低氧訓練,可提高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降低食慾
三,抗老化低氧訓練,對心機血管重生有幫助,健康老人在低氧下運動,肌力,耐力,新血管生成等均較在常壓下的效果佳

結論
古代的科技並不發達,並無氧氣濃度的概念,且無法製造類似蘇聯低氧的設施,供訓練之用。但先哲利用不同呼吸、閉氣的組合方法,亦可以達到身體低氧的狀態,同樣有養生和療癒的功效。

低氧訓練,可以用來提高運動員的素質,同樣的也可以用在治療和養生。但用在療癒上,必須考慮病患體弱的情況,也就是須個人化,採用的低氧濃度或呼吸的強度,時間的長短,都必須考慮在有一個重要原則,在低氧療癒(閉氣)過程中,若個人有覺得不適應,則應當立刻停止休息,恢復正常的呼吸,這和呼吸練習的要求類似,以免造成傷害。



參考文獻

[1] Strelkov RB.,  Application of interrupted normobaric hypoxia stimulation on healthy peopl.,Fiziol Zh. 2003;49:45–9
[2] Gregoire P. Millet, Tadej Debevec, Franck Brocherie,  Davide Malatesta, and Olivier Girard, Therapeutic Use of Exercising in Hypoxia: Promises and Limitation, Front Physiol. 2016; 7: 224.






Wednesday, September 6, 2017

為何要練習閉氣? (三)

閉氣療癒法: 對細胞的再生和復原,有特定的功效

對醫生和醫學院的學生,缺氧是一個相當威脅性的名詞,缺氧可能造成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傷害。但古代道家的氣功和印度的瑜珈,為何反其道而行,有冥想的慢呼吸,有閉氣的練習,這些功法都是讓身體的氧氣濃度降低。印度的西醫師、瑜珈學者[1],針對閉氣(間歇性缺氧療癒法)提出相當詳細的醫理分析,將其重點摘錄於下,供大家參考。

現代隨著生物分子學得進步,兩種醫療方法的應用:
一,幹細胞(Stem Cell)對細胞再生的機制
二,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對慢性疾病的復原,
兩種均在缺氧的狀態下才能達到更佳的效果。另外幹細胞要從骨髓中遷移出,必須在缺氧的環境下才可進行。文中[1] 詳細敍及上述兩種療法和下列各種疾病的治療機制:第二類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疾病,骨質疏鬆症,帕金森氏症,慢性腎功能衰竭,男性勃起功能障礙。

建議閉氣的好方法
在印度Antar Prakash瑜珈中心,對各種呼吸閉氣組合的缺氧測試,以血氧含氧測試器, pulse oximeter, 來測量血液中氧氣濃度的變化.八種呼吸中以下列兩種閉氣方法的效果最好:
一,練習正常發15分鐘後,再連續30秒後,閉氣效果最佳。血氧含量可降至90%或更低。
二,上胸的強力呼吸後,再作閉氣,時間可以閉很長,血液含氧量會降到很低。筆者的前文[2] 有介紹上胸強呼吸的方法

討論
一般人都認為人體氧氣越多越好,而対閉氣缺氧療癒法缺乏正確的認識。印度醫生,以實例:幹細胞對組織修護,在缺氧下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另外又提出嬰兒的胚胎細胞再生,其羊水中的環境是低氧的環境。証實了,人體的再生療癒,是需要在缺氧環境的存在。同時亦提出了最佳的閉氣呼吸組合,供大眾参考。這先進醫學知識和先哲智慧的相互結合,應屬最佳的療癒組合。

總之,古代先的功法,經過几世代的淬煉,能留下來的,必有其真正養生和療癒的功效,否則早就淘汰了。雖然當時可能不明白真正的療癒機制,但隨著現代儀器發展和生理學的了解,真相更能明朗化。這些都有利於學習者,対不同功法的判斷和選擇。.


參考文獻
[1], Malshe PC, Nisshesha rechaka pranayama offers benefits through brief intermittent hypoxia, Ayu. 2011 Oct;32(4):451-7


Saturday, September 2, 2017

為何要練習閉氣? (二)

練習閉氣可以增加腦血管的血流速度, 對腦部的淨化有幫助。

前言
現代儀器發展日新月異,腦血管的血流速度,可以用非侵入性的設備來測量。印度學者[1]2017年3月的腦神經的雜誌上發表利用”經顱多普勒儀器”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測試強呼吸和閉氣,對血管的血流速度的影響,將其閉氣部分摘錄於下,供大家參考。

參加實驗的對象和步驟
15位健康男生平均年齡24,從23~32之間, B M I18.5~24.99之間,練習瑜伽強呼吸和氣至少一年以上,使用德國DWL公司的Multi-Dop X設備, 測量5閉氣點: 0秒, 15秒, 30秒, 45秒, 60秒。腦血管的血流速的指數:
1. PSV peak systolic velocity  收縮期峰速度
2. EDV end-diastolic velocity 舒張末期速度
3. MFV mean flow velocities  平均流速

實驗結果
左邊圖顯示收縮期峰速度舒張末期速度平均流速,三者在閉氣30秒後都有顯著的差異,在統計上有顯著的差異。

總結
任何呼吸的鍛練或運動,在安全範圍之,將心肺的指數提高或降低,對身體都有益處的。這些指數包括有心跳,血壓,每秒呼吸次數,血液的含氧量,肺活量,心率變異數等。閉氣可以提高腦血管的血流速度,對腦部的淨化有幫助。


[1] L. Nivethitha, A. Mooventhan, N. K. Manjunath, Lokesh Bathala, and Vijay K. Sharma,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s during pranayama techniques, J Neurosci Rural Pract. 2017 Jan-Mar; 8(1): 60–63.


Wednesday, August 30, 2017

為何要練習閉氣?

閉氣時間的長短是健康的重要指數, 一般有慢性疾病的人,其測驗出來的閉氣時間大概在20秒以下。

前言
一般人的初次閉氣經驗,多在學習游泳的時候,頭部浸入水中,閉口停止呼吸。呼吸有兩種,無意識呼吸和有意識呼吸,無意識呼吸只有吐氣和吸氣,並沒有閉氣的動作,而有意識的呼吸,因需要控制呼吸的進出和長短,則有參與閉氣的動作。

練習閉氣的好處
一,可以增進肺部的功能
二,可以改變腦血管的循環
另外,在緊張時,閉氣讓心情平靜下來;還有西醫在放射治療左邊乳癌時,要求病患閉氣,可以減少放射性元素的劑量,和減少傷害到附近心、肺細胞,亦證實閉氣與療癒有相關。
以上這些好處,在詳細的另文

閉氣的練習
閉氣有兩種,呼吸後閉氣和吐氣後閉氣。一般運動中,除了氣功,瑜珈外,很少有閉氣的練習.正確的閉氣練習,可以增進閉氣的長度。氣功的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手到頂位時,可以吐氣後閉氣一段時間,到撐不住的時候才吸氣,同時雙手放下,左右開弓似射雕,雙手張開同時吸氣,然後閉氣一段時間。瑜珈的蛇式,上半身抬起來,吸氣後閉氣,撐不住的時候再吐氣,同時上半身低下。另外,另外靜坐或站椿調息時,在呼氣或吸氣的中間,都可以閉氣,閉氣的長短誰個人的習慣而定。因為每個人的肺活量不同,閉氣練習宜以獨練為主。

用閉氣的長度來測試身體含氧量指數的方法
早上起來,躺在床上,正常呼吸三5分鐘後,吐氣後,開始閉氣,默數, 1001 1002 1003,⋯⋯,到不能忍受的時候,記錄秒數就是身體含氧量的指數, 左圖列出閉氣長短與健康人,病患的數據,供大家參考。一般有慢性疾病的人,其測驗出來的閉氣時間大概在20秒以下。

總結
閉氣練習最関鍵的是不要太牽強,無論吸氣後閉氣或呼氣後閉氣,約達到90%~95%左右,就可停止,不要撐得面紅耳赤,不舒服或喘不過氣來,反而會有反效果。閉氣的練習和其他的呼吸練習類似,是細水長流,慢慢漸近的提昇功力,不是一蹴可及的。


參考文獻
[1] Dr. Artour Rakhimov & Dr. Volker Schmitz , Yoga Benefits are in Breathing Less, 2015


Monday, August 28, 2017

中醫與道家的酸麻脹痛,得氣?( 三)

瞭解酸麻脹痛、得氣與中樞神經的関係,対能量療瘉界是好消息

針刺在止痛上的功效是有目共睹的,另外科學上亦證實止痛與中樞神經是息息相關的,但少有針刺、得氣、中樞神經三項都包括在研究。2017年四月,韓國學者[1]發喜研究針刺心經神門,得氣後與alphatheta 腦波的影響,以瞭解針刺、得氣與中樞神經的関連。將其容摘要如下,供大家參考

方法
1619~35的建康人士:不深瞭解中醫,不抽煙,喝酒,咖啡茶,右手,瞭解此實驗的目的。另外有11個限制,如心理病、懷孕,體弱,神經病等均排除在名單之内。
針刺神門,每秒轉動180度,共轉動十秒,得氣後,留針十分鐘。測試並紀錄針刺的酸麻數據化指數,麻痛數據化以英國學者發表論文為依據[2]。腦波測試器EEG測驗十九個腦區點,在針刺前五分鐘,留針後5分鐘,共十分鐘。主要紀錄以Alpha腦波(8~12Hz), Theta腦波(4~8Hz) 。

測量結果
1. 麻痛數據化, 總分12,痛(7項) 總分6.56,麻(10項) 總分5.54,此麻痛指數數據化的方法與前文[3], 中醫與道家的酸麻脹痛,得氣?(二)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學者們,成功地將針刺的氣感數據化類似。
2. 腦波測試器EEG,測試腦波, 最主要的指標是兩點之間,是否有關聯性,有関聯性則表示這兩點隨著針刺的得氣,兩點會有顯著的變化。左邊[1]的上下兩個圖片,共有十九個圈圈(19測驗點),有直線連接的兩點代表這兩測驗點,有関連性。Alpha腦波 Theta腦波連線多。

總結
針刺用酸麻指數來代表得氣,同時用EEG測驗腦波,找出其兩種波,在得氣時的関聯性,用數據證實了針刺、得氣、中樞神經,三者變化的相關性,也是針刺得氣療癒的的神經機制的更明朗化,對於病患的治療都是好消息。



 [1] Go-Eun Lee, Jong-Min Yun, Seung-Bum Yang, Yeonseok Kang, Hyung-Won Kang,
Kwang-Ho Choi, Junbeom Kim, O. Sang Kwon, Ji-Eun Park, and Jae-Hyo Kim, Deqi Induction by HT7 Acupuncture Alters Theta and Alpha
Band Coherence in Human Healthy Subject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ume 2017, Article ID 7107136
[2] P.White, F. Bishop,H.Hardy et al., “Southampton needle sensation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measure to 8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gauge acupuncture needle sensation,”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vol. 14, no. 4, pp. 373–379, 2008.


Friday, August 4, 2017

中醫與道家的酸麻脹痛,得氣?()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學者們,成功地將針刺的氣感數據化。

前言
在前文中醫與道家的酸麻脹痛,是得氣?”[1],結論時提到,若歐美心理學的情緒,喜怒哀樂,都可以數據化,科學化,為什麼中醫的酸麻脹痛,不可以呢?  以下介紹一篇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日本東京昭和醫學院的學者,在20176月發表的研究論文[2],就是將針刺得氣的酸麻脹痛,數據化,將其重點摘錄,請讀者參考。

標準制定
30位針炙師(1911),平均年齡41歲,針刺經驗12.3, 將針刺的氣感,酸麻脹痛分成十二種: 冷、脹、重、酸痛、疼痛、刺痛、熱、麻木、悸動、壓力感、刺痛、麻木、隱隱作痛, 如表一的右邊,每種再分10個高低的程度。此分類法是參考麻州總醫院針灸感覺量表(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Acupuncture Sensation Scale),簡稱MASS) 而製定的。

實驗步驟
42位健康年輕人(20男,22),平均年齡21.2歳,一半有針刺經驗,大腸經,合谷(LI4)5位針炙師,平均有14.8年經驗,毫針直徑0.18mm,長40mm,針刺左合谷穴,或右合谷穴,深度10毫米,旋轉180度,每頻率每秒一次,共2分鐘,結束後拔針後,馬上詢問和記錄十二項感覺,最後由統計分析,來決定這些測試項目的內容有效的比例

實驗結果
MASS十二項,除冷和脹外,其中有十項內容都可顯著區分出來,可信度高,相當的可靠。

總結
這是針刺的患者氣感,向數據化,科學化,跨出的大步。另外醫者的沈緊澀滯的感覺,也可以類似患者氣感的數據化。中醫針刺的科學化,類似中藥料學化,見仁見智,但若整體性,對病患有好處,則將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參考文獻



[2] Masako Nishiwaki,  Miho Takayama, Hiroyoshi Yajima,1 Morihiro Nasu,

Jian Kong,  Nobuari Takakura,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Acupuncture Sensation Scale: A Validation Study,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 2017, Article ID 7093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