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脊椎的形成談起,當胎皃在母體內,胸脊和骶脊椎最先形成。以後,腰椎和頸椎慢慢的形成,整條脊椎和頭後部,成為一條彎曲的弧綫(圖一 a),安躺在子宮內。當胎兒出生的那一刻,頭部通過子宮口時,頸部第一次的往前彎(圖一 b)以利胎兒的頭和身體脱離母體。隨嬰皃的出生成長,第一個脊椎有意義的動作,就是嬰兒身體趴在床上,嘗試着抬頭,頸椎開始往後彎如圖二。爾後,隨著抬頭動作的成熟,頸椎弧度朝內彎曲,和胸脊形成第一個S狀。接著,小孩學習站立走路,挻起腰椎,腰椎與胝脊椎形成第二個S型。胸椎與骶椎的原始向後彎的曲線稱為第一曲線,頸椎與腰椎的向前彎的曲線稱為第二曲線。第一、二曲線請参考圖三a。圖三 b代表脊椎在不同階段的成長與變化: 胎兒二個月、四歲皃童、成年。
接著討論整條脊椎與練功的関係,
1. 當你平趟在墊上,臉部朝上,一手放在胸口,一手放在腹部,慢慢的抬頭離地,你可體會頸部的用力彎曲提高離地時,用的是腹部的肌肉力量,而非是胸部的肌肉力量。
2. 在胸肋部呼吸文中提到,吸氣要胸部容量達到最大,除命門挻直外,下腹的肌肉要微力。也就是胝骨須用力挺起命門,另外,胝骨前的肌肉須用微力。
由上述討論的兩種動作,可知脊椎的運動彼此之間是有関聯的,頸部要用力,腹脊要配合,胸腔要擴大,骶骨要挺直。練功時不是單獨幾節脊椎的移動,就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另外,無論中國氣功或印度瑜珈,下腹部丹田和骶骨部位是能量和平衡中心。圖四 a是骶骨正常的位置,圖四 b是骶骨向前傾,圖四 c是骶骨挻直往後傾,若加上縮小腹,會有一股往上的能量。
用力與用勁的區別
中國武術或道家修練,常言氣沈丹田、用勁不用力、力由丹田發出等。到底用力和用勁有何區別呢?
伸手用力握住一物,若只有單純的手臂用力,則屬於用力。如圖五的紅色線。若縮小腹,骶骨撑直,沿著脊椎往上,至手臂用力,則屬於用勁。如圖五的綠線。用力與用勁的區別在於是否小腹的肌肉收縮,骶骨挻直。由用力與用勁的不同,可知小腹與骶骨加入活動與否,有相當關鍵的影響。同樣的原理,瑜珈的體位和呼吸練習,小腹與骶骨參與有絕對的關係。
筆者曾於2015年9月去印尼巴里島,上當地古法炪火瑜珈課,二小時的課程,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在作骶骨挻直或內收的動作,大約有二、三十個不同的pose,坐、跪、躺、半蹲,站、身體左右移動的各種姿勢都有,每一個姿勢均都練習骶骨的收或挺。當骶尾骨回收時,要求囗中發出細長的噓聲,以強化丹田部位能量的凝聚。發聲的方式,與吳妍瑩瑜珈老師上課時,要求丹田收縮並同時發出噓聲的方法類似。
用以下兩個實例來說明骶骨活動的重要性
瑜珈的戰士一式,要領如下,雙脚左右分開約一個拳頭寬,雙腳前後分開約四尺左右,前腳尖朝前、成弓部,後腳尖約45度左右、挺直,髂骨朝前,雙手向上擧,上半身放鬆。一般要求前腿內側有力,後腿用力撐住。讀者等姿勢作好後,嘗試兩種不同的骶骨調整的動作,骶骨挺直有力或骶骨內收,那種方式可有效的支撐後腿?
瑜珈和氣功的單腿平衡動作,站立的單腿部除用力挻直外,可嘗試骶骨挺直有力或骶骨內收兩種不同的練習,如圖六, 若氣能由腳底連貫到挻直的骶骨,則容易達到身體的平衡。因為骶骨是身體平衡的中心,不管是單腿或雙腿的站立,骶骨的使勁與否,相當重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